查看原文
其他

在西方政体的脚下,挖呀挖呀挖,一不小心就挖出一个大华夏!

昆羽继圣 昆羽继圣 2024-03-15

前天那篇文章《资本主义只是一种不完整的经济制度,它从来都不是什么政治制度》发布后,有网友留言表达了不同观点,认为西方的政体与中国不同,所以根本没有学中国的政体的必要和动机,还有网友表示,没有深入分析虚拟经济的发端和起源。

故,今日做一个补充说明:

前天那篇文章其实是个后续,关于世界虚拟经济的发端和最初历史,在《昆羽继圣》四部曲之二“奇境历劫”有详细的叙述,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导致王朝更迭。

窃以为,虚拟经济早在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互造“数字大钱”(与实物价值不相等,而是放大了很多倍时)就开始了。

例如,大泉五百、两千……

大泉五百,是东吴所铸造的第一款“虚值”大钱。该款大钱,除了早期初铸版(如下所示),尚有大泉五百长字版、大泉五百中字版、大泉五百粗字方五版三个版本存世。

大泉五百本是吴国最先铸造的高面值古钱币,铸造发行了一段时间,发现作为老对手的蜀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太厉害,开始生产大泉当千、大泉两千、大泉五千等钱币。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

蜀国财政资金不足,用于铸造钱币的金属不足,按小面额铸造,就得多消耗许多金属,于是退而求其次,干脆铜铁钱中间的方孔越开越大、缩减铸造钱币的金属重量、同时提高上面显示的面额,然后以这种大面额的钱币去购买东吴一大堆东西,可把东吴气坏了。东吴被逼无奈,只能造成更大面额的铜铁币来应对,让对方的钱买到更少的东西、让自己的钱去买对方更多的东西。

这大约算是全世界最早的有关“虚拟经济”的战争了,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把西方学习华夏政体的经过分析一下,以便大家能够看得更加清晰。注意,若按正常的顺序,这才是“资本主义只是一种片面的经济制度”的第一篇。

民主,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百年后实现的。其间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忽略,那便是——大规模引进古代中国的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先是在东印度公司试行此项制度,1870年后,认为可行,便推行至英国本土,全国实行。其他欧洲国家不甘于落后,也纷纷效仿。

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

清代梁廷楠(枏)所著《海国四说》“合省国说”卷一、卷二中详细地记载了花旗国建国的部分历史。

清朝时,花旗国人来华贸易,自称为“合省国”,从未称自己为“美国”,广东人亦只称呼其为“米利坚”、“花旗国”。倒是粤商久于海外操西洋土音,别呼之曰“美哩千”,后来,翻译的人站不直,就干脆留下了那个“美”字,直呼其为“美国”。

根据《海国四说》合省国说之“卷一”记载:

“北地(北美洲)亦十有馀国,南为墨是哥,极北则分属加那英吉利、鄂罗斯(俄罗斯)。而米利坚一国,则在英吉利之北。

(按:《粤海关志》:“米利坚与加那英吉利接壤,英吉利之南为米利坚。米利坚之西,亦蛮人所居。”惟《寄味山房杂记》云:“米利坚在英吉利之西。”是东与接壤,非北界相属矣。说似误。)”

西班牙占领了南面的墨西哥,英国人占领了北边。英吉利所占土地接壤的南面则是米利坚。


“粤人呼为花旗者,以其入市船旗必绘彩花其上,俗遂指是名之。

(按:来市诸国,其船必入泊番禺县之黄埔。至即于桅上高竖一旗,以自识别。其商居广东省城西门外之十三行后楼,楼外立高杆,亦各横一旗,故见其旗即知何国货至。及开行返国时,即卷除之。杆无横旗,即知某国商已回帆矣)”

看,花旗国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花旗国人来华贸易,随各国商船入广东番禺县之黄埔,为了方别辨识,每艘船上都会高高竖起一杆旗帜,为入市船旗,花旗国则必绘彩花于旗帜上,久而久之,广东人便称之为花旗国。

“其自称则为合省国(原来,那时的花旗国人自称为‘合省国’,全称为亚墨利加洲合省国),复先系以亚墨理格洲,谓必如此乃为正名。尽亚墨理格即船主亚墨利哥之转音。其曰亚麦利加者,加格为四声之通,亚麦即亚墨,利即理译语对音,本无定字也。

曰米利坚者,米即亚墨合呼,而急读之,则为米,坚、加,又复以转而误也。

近年粤商久于海外操西洋土音,别呼之曰美哩千。美与米无异声,而与亚墨同为开口之音,亦缘急呼致省,其曰哩千,则明为利坚之转矣。

(按:音通字异,如《诸蕃志》宾瞳,史作宾同之类。译求声不求字也。同音而字数异者,如《汉书》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呼昆弥,呼有重轻,故字有多寡也。又按:粤人呼曰米利坚,是误以洲名其国矣。核其来市在合省为国之先一年,时洲名久定,意其人初来自述,止举洲名,而未及细晰,粤人因以呼之,相沿不改耳)

曰合省国者,知中国分省以治,故亦自称其国内所分之地为省。前分后合,从质即以合省名。”

 


合众国的翻译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根据清代徐继畲《瀛环志略》卷九: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

知道了美国之名的来历,下面从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说起,根据《海国四说》“合省国说”来谈谈美国建国的部分历史和使用的政治体制。

“初,英吉利有臣曰卫廉边(Vania Penn),其父先督水兵至是,论获盗功,赐之金不受。

二十年(西洋诸国千六百八十一年,1681年),请得新地,酋乃给印,使往自择以居,是为边西耳文(Pennsyl)。边为卫廉姓,西耳文者,番言野地,尽赐地专属之,而仍系以其姓也(笔者注:这是后来的说法,后人把Penn当作其姓,实际Vaniapenn就是他的名字,为了尽量抹去一些痕迹,Vania又变成了威廉William)。其后,雍正十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三十二年,1732年)复拓地名磋治亚(佐治亚)。”

自万历至此,百有馀年,凡得地十有三,并称曰省:一曰费治弥亚(弗吉尼亚),二曰马沙诸些(马萨诸塞),三曰罗底岛(罗得岛州,Rhode Island ),四曰新韩赛(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五曰千尼底吉(康涅狄格州),六曰新约基(纽约州),七曰新遮些(新泽西),八曰底拉华(特拉华),九曰边西耳文(宾夕法尼亚州),十曰马理兰(马里兰),十一曰北驾罗连(北卡罗来纳州),十二曰南驾罗连(南卡罗来纳州),十三曰磋治亚(佐治亚)。凡系名者十有三省。省各有城,人近百万。分设总制官曰督,曰抚(与清朝相同),皆派于英吉利酋,各给印命之,俾得以国法治其众。”


英国在北美东部的十三州殖民地

“时各开各地,省自为风气,常以小故互起争端,而附近诸国,闻辄垂涎而不可得。

惟法兰西国人,竟以众来居新地稍北,自名所居曰新法兰西,旋更其名曰干拿大(加拿大)。渐迤而南,筑室居民,使将军瞒鉴主其事。终虑英吉利人觊觎,且自计众寡势将不敌,乃就要隘创设炮台。”

加拿大是在法兰西人来到北美洲,居于新地稍北处,先取名“新法兰西”,后更名为“干拿大(加拿大)”的,这是加拿大诞生的经过。

法兰西人是何时来到此地的呢?

根据“雍正十年(1732年)”、“万历至此,百有余年”的时间标志,基本可以确定大略是在1732年左右。

也就是说,干拿大(加拿大)这个名称是在1732年后才诞生的。

因此,明末的坤图(1584年版、1602年版)中怎么可能出现所谓的“加拿大”之名呢?显然,传教士为了刻意拔高西方历史,特意在坤图中动了手脚,篡改了某些信息。

1602年版

1584年版

坤图的底稿是山海舆地全图,而小日子仿绘的山海舆地全图(约1785年)中并没有所谓的“加拿大”。

法兰西人将新占领的土地更名为干拿大(加拿大)后,与英吉利人比邻而居。主事的将军瞒鉴始终担心英吉利觊觎其脚下的土地,自己寡不敌众,便在要隘关口筑设炮台。

英国人由于人手充足,势力庞大,刚开始持观望态度。而负责管理弗吉尼亚的人,则急急派遣下属华盛顿去给法国将军满鉴送信,说炮台设置过多,会令彼此猜忌,两国失和,应停止该不当行为。然而,对方不听。于是,弗吉尼亚的英国人就将这个消息通知了其余十二省,让各省都作相应准备。此事发生在1681年。

“英吉利虽省设总制,但止令各制其省。见法兰西人设台置炮,意不慊其所为,然尚怀观望。制费治者,自以最初辟处,责无旁贷,急使其属华盛顿赍(jī ,把东西送给他人)书抵瞒鉴,谓炮台多设,则彼此疑忌,两邦必从此失和,请止勿终作。不听,具以闻于其酋,且遍告十二省之官总制者,使咸自设备。此康熙二十年(1681年)事也。”

果然,没多久,双方猜疑日甚,终于爆发了战争。英国派遣大臣吴里富率水兵数千,大约十艘战船,于次年抵达弗吉尼亚,与当地的英国首领合议,力主战争,吃掉对方。

法国人严兵自守,先后数战,各有胜负。双方打了三年,法国主将瞒鉴、英国大臣吴里富死于炮伤,最后英国人形势占优取得胜利,毁掉了法国的炮台,夺得其领地。

“酋遣其臣吴里富,督水兵数千,船十,逾年至费治弥亚(弗吉尼亚),与总制合议,主争战。新法兰西亦严兵自守。前后战于贵壁,迭有胜负,相持不决者,又三年,瞒鉴、吴里富并为炮伤死,而英吉利卒以势盛胜之,毁炮台而逐夺其地。

二十五年(西洋诸国千六百八十六年,1686年),始引兵还国。

(按:佛兰西与英吉利世为仇敌。据乾隆六十年(1795年),英吉利入贡表文,其王雅治具衔自称:‘管佛兰西并嗳喻等处地方。’而嘉庆九年表衔,则已除去管拂兰西字矣。表内自述:‘与佛兰西前已修和,今伊国强横凌辱,不能忍,又于海口设兵,显有歹意,我国已用兵船围住,伊不能出,佛兰西国内已乱了十三年,老国王竟被国人弑害’云云。”


“初,英吉利酋出赀,合其国之富有力者,取所产货贩于他国,又转易他国所产货而归,许专其税三十年,谓之公司。而国人之自为船客曰散商者不与焉。设二十四头人领其事,名所居曰公班衙,所市国亦设官曰大班者司之。由来旧矣。自雍正间,通市中国,岁载所属孟阿腊、孟买、东印度之物,合以土产,市于粤,易茶还,则转鬻于所近诸国之不能通市者。当亚墨利加新地未设船入市之先,所需茶亦与转买。

旧例征其货于船,卖者之所输也,税规之重,略与茶价等。乾隆四十一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七十六年,1776年),酋以国所征税出于公司,是无异自输而自征之,非计也。爰下令茶至新地,尽改旧制,使买者随货输其税数,而永除按征卖者之例。土番及新英吉利人皆待茶而食,价已不赀,又苦于输税,亟请照故例行。酋执不可。适公司茶船分泊马沙诸些省之波士顿、新约基省之新约基(纽约)、边西耳文(宾夕法尼亚)之费拉地费(费城)、驾罗连南省(南卡罗来纳)之查士顿。

其费拉地费(费城)与新约基(纽约)两处茶船,同时并逐于土番,不令入口。别船甫抵波士顿,居民易装服,蒙假脸具,一拥登其船,掷茶水中……”

大意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广东购得的茶叶转运至北美洲东部各殖民地售卖,由于税制改革,不按旧例,买者随货输其税数,土人和新英吉利人认为价格过于高昂,加上还要另外付税,苦不堪言,遂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比较一下后世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经过比较发现,事件的经过基本差不多,但是“土番”(土人)的信息被抹除了,主角只剩下了新英吉利人,似乎整个过程都与土人无关。

诡异的是,《海国四说》中记载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而并非1773年。与现行西史差了整整三年。

笔者结合《海国四说》上下文观之,原以为应是作者笔误所致,但在考证了《瀛寰志略》后,却又坚定了《海国四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1776年看法。因为,《瀛寰志略》记述得很详细,有依次发生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

“初,英吉利人探得北亚墨利加之地,驱逐土番,据其膏腴之土。徙三岛之人实其地。英人趋之,如水赴壑。佛郎西、荷兰、嗹(lián)国(即丹麦,又称嗹马)、瑞国(瑞典)无业之民,亦航海归之。日渐垦辟,遂成沃壤。英以大臣居守,沿海遍置城邑,榷税以益国用,贸易日益繁盛,以此骤致富强。

乾隆中,英与佛郎西构兵,连年不解。百万括饷。税额倍加。旧例茶叶卖者纳税。英人下令买者亦纳税。米利坚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1775年),绅者聚公局,欲与居守大酋(英国派驻当地的总督等管理者)酌议。酋(驱)逐议者,督征愈急。众皆怒,投船中茶叶于海,谋举兵拒英……”

从事件的发生经过来看,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之后,即应为《海国四说》记载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北美洲的英殖民地是如何管理的呢?

“新地旧俗,凡出自省学馆(士子有进士、举人,皆称曰衿。语详后)及老者,沿中国故事,合称衿耆,有事则先集其人于公使会议而官定之。当乾隆三十九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七十四年,1774年),诸省各以其衿耆咸集费拉地费(费城),会商止兵策……”

原来,英吉利人的新地旧俗是效仿中国,沿中国故事,有事就由省学馆的所谓进士、举人,以及有威望的耆老,于公使会议一同商讨,而后乃由官定呀。


“其时战尘甫息,国事尚散无统纪。旋于五十三年(西洋诸国千七百八十八年,1788年)自春迄首夏(按:即中国之十一月至十二月也)集各省衿耆会议于费拉地费(费城)。先起华盛顿随宜权理,相与议定立国规条,行于国者,曰国例,行于诸省者日省例,曰府例,曰州县例,曰司例。议讫,仍各还告其省,使无有参差。明年再集,而后常例,至此乃永定焉。”

原来,花旗国名为1776年建国,但是此后至到1788年的12年间,都在打仗。1788年春夏之际,战事刚一平息,便召集各省有学识的进士、举人等人,与族中有威望的耆老齐聚于费城,先给华盛顿一些便宜行事的权力,再逐步议定国规条例,随后各省制定本省条例(府例),州县制定各自的司例。

“通国设一统领,又设一副统领为之佐,使总理各省之事,周四年则别举以代之,是为一次(正、副同。)其为众所悦服,不欲别议者,得再留四年。虽贤,不能逾八年两次以外。”

这就是今人称呼花旗国大统领、副统领的由来。

《瀛环志略》卷九也有类似的记载:

“仍各部之旧,分建为国,每国正统领一,副统领佐之……以四年为任满……退位之统领,依然与民齐齿,无所异也。各国正统领之中,又推一总统领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国皆听命。”

联邦制下,每国统领,即为今日翻译之“州长”,各国共推举的“总统领”,省却后面那个“领”字,即为“总统”。

根据《海国四说》合省国说卷二记载:

“就以华盛顿即真为初次统领,购费治弥亚与马理兰两省适中界河,距河口百有馀里之颇多麦地,筑为国城(按:米利坚地皆辟于荒旷,今筑京城,而地转出价买者,意先有土番居此也)……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土番也不见了。

所谓的购地,真的是从土番手中购买土地吗?应该是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最终消灭殆尽了吧?

“……次为六部,部各有首:曰吏部首,其下数人佐之,遇统领缺出,先由部首书致各省首领,遍示召民间衿耆议择焉。曰户部首,佐者以数十人。曰兵部首,佐者直多至数百人,大小有差。曰水师兵部首,止专理兵船、弁丁、粮食、炮械事宜,亦以数十人为佐。曰礼部首,事最简,佐者不过数人。别有邮驿一部,总理发收书札,设驿于各省冲途,以远近别程赀丰啬,岁之四季,封给驿夫,部首主之。”

看看,花旗国的国家政体制度就是这样仿效华夏国政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了。

1883年,美国国会批准有关引进中国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的提案。这个提案最初是由杰斐逊首次提出来的,但双方争吵不停。1881年,时任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国会便加紧讨论、加快程序,最终决定紧跟英国之举,实行中国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

期间,他们甚至喊出了一句打动人心的口号:

“在世界上,我们这个最年轻的国家,采取最古老国家的久经考验的先进制度。”


【题外话】


本人计划将《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约20万字)付梓出版,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后拉个群,统计下第一次印多少本比较合适(与出版方签订合同后,条件允许,可能预售)。倘若此次顺利,则继续将《海上忧思录》三册、《揭开西方伪史虚惑的面纱》(可能改名)四册付梓刊行。

《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作品简介:

中国不只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误解。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不胜数的科技发明,涌现出了无数能工巧匠和勇于实践的科学家。

本书引经据典、以翔实论据重点介绍了源自中国的诸多发明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留声机、温度计、自行车、计算机、钢琴、全世界第一架具有现代意义的飞机等等。不仅如此,就连扑克牌、大富翁等游戏都是源自中国的发明。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华夏先辈,如甘德、石申、唐顺之、朱载堉、黄裳、黄嘉略等等,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于天文历法、物理、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更是自古以来就学以致用,一直走技术路线的“科技强国”。这可能与我们近代百年落后后形成的“闭关锁国”的落后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华夏文化与科技的伟大。



 星火相继,敢于梦想                                                                         


  • 希望通过《昆羽继圣》四部曲梳理的华夏历史文化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抵御外来糟粕的侵扰(上古至宋代)【微信读书、当当、掌阅(华为手机阅读)、起点、知乎、QQ阅读】;

  • 希望通过《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西史辨伪系列破除迷云,唤醒更多的人,认清这个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代至清末);


  • 希望通过科幻小说《灵能4996》六部曲在现实的科技基础上铭记近代屈辱历史,向科幻高地进发,展望未来,塑造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崭新形象,打造中国人宏大的科幻宇宙,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化与科技引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人类之路(当下至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